依托清华科研力量 开展鄱阳湖保护区校地合作
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每年数十万只在鄱阳湖区越冬的候鸟中包括占世界总数95%以上的白鹤、50%的白枕鹤和60%的鸿雁。2015年12月5日至12月15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司亚丽研究组联合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校地合作,依托清华大学优秀的科研团队,在江西省鄱阳湖保护区开展第二期迁徙水鸟卫星追踪工作。此次野外考察工作得到清华大学学科建设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遥感和空间分析技术研究环境因子影响下的东亚候鸟时空迁徙规律”的支持。
在鄱阳湖保护区大汊湖保护站和清华大学研究组的共同努力下,此次候鸟卫星追踪工作已顺利完成。十天内累计在鄱阳湖地区成功放飞装有颈环式和背式卫星追踪器的雁类37只,且健康状况良好。其中包括以易危物种小白额雁3只、鸿雁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额雁20只以及豆雁13只。

图1鄱阳湖地区卫星追踪东亚迁徙水鸟-白额雁。
目前研究组已收到部分卫星追踪数据,被追踪的37只大雁的活动范围涵盖整个鄱阳湖流域,包括蚕豆湖、大池湖、园沙洲、南矶山等地区(图2)。通过后期越冬追踪数据,结合遥感影像的土地分类数据,长江中下游迁徙水鸟的活动格局及栖息地利用状况将得到进一步阐释。在来年3-4月份春季迁徙开始后,近40只水鸟的卫星追踪数据也将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东亚水鸟迁徙路线、动态格局及其环境机制提供种群尺度上的核心数据。

图2 卫星追踪水鸟活动路线图(截止2015年12月16日)。
该研究组已于今年1月开展了第一期候鸟追踪工作,首次在鄱阳湖追踪4只白额雁。目前,3只佩戴颈环式追踪器的白额雁健康状态良好,已顺利完成从鄱阳湖地区到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的春季迁徙,其中两只于11月份再次回到鄱阳湖地区过冬,一只现停留在安徽菜子湖过冬。

图3 环志水鸟

图4 测量数据
司亚丽研究组通过开展校地合作,以清华大学学科建设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为支撑,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第二期迁徙水鸟卫星追踪、栖息地特征调研及水鸟活动格局分析等方面研究,并根据第一期候鸟追踪数据首次绘制了东亚雁类迁徙路线图。研究小组通过掌握候鸟的迁徙路线、重要停歇地点及迁徙规律,为研究制定迁徙鸟类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关键信息,为更好地建设亚洲迁徙水鸟湿地生态圈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