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清华大学优秀的科研团队,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司亚丽研究组联合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校地合作,分别于2015年2月和12月,在江西省鄱阳湖保护区开展了两期迁徙水鸟卫星追踪工作,以了解环境因子影响下的东亚雁类迁徙规律和动态格局。两期共成功捕捉并放飞了41只迁徙水鸟,其中包括2015年2月的4只白额雁以及2015年12月的37只大雁(20只白额雁、13只豆雁、3只小白额雁、1只鸿雁)(图1)。该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候鸟的迁徙路线、重要停歇地及迁徙规律,为东亚水鸟保护及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图1 2015年成功放飞的41只大雁
截至目前,共成功回收数据22只。在2016年春季迁徙中,8只白额雁迁飞约5000公里的距离,分别于5月末及6月初陆续到达繁殖地勒那三角洲和亚纳湾(图2左),其中7只顺利返回鄱阳湖越冬(图2右),状态良好。6只白额雁迁飞至距越冬地2800公里左右的嫩江流域后失联(图2左)。

图2长江中下游流域越冬白额雁春季(左)和秋季(右)迁徙路线
同时,研究组获取了2016年7只豆雁的部分春季迁徙路线(图3),它们分别于山东青岛(E011)、东北地区(E024, H004, H019, H022, T012)以及毗邻繁殖地的Severo-Evenskiy(E007)失联。E007的飞行距离为5700公里。

图3 鄱阳湖越冬豆雁2016年春季部分迁徙路线
鸿雁H015于2016年3月11日离开鄱阳湖,抵达科尔沁后南迁至朝鲜,随后一路向西迁飞,在赤峰、锡林郭勒等地停歇(4月10号至7月13号)(图4)。

图4鸿雁H015春季迁徙路线(2016年3月11日至2016年7月13号)
以上图片未经许可不得使用或转载。如有相关问题,请与司亚丽联系咨询(yalisi@mail.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