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黄从红和杨军副教授与合作者在Remote Sensing上发表了题为“Green Spaces as an Indicator of Urban Health:Evaluating Its Changes in 28 Mega-Cities”的论文,通过可用性和可达性指标评估了2005年至2015年间全球28个特大城市的城市绿地潜在健康效益的变化。

研究问题

城市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带来可观的健康效益。由于特大城市人口众多,城市绿地带来的健康效益尤为宝贵。因此评估这些效益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对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以产生更多的健康效益非常重要。那么特大城市的城市绿地潜在的健康效益在2005-2015年期间是如何变化的?

方法与结果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选取了分布在18个国家的共计28个特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城市绿地可用性和可达性两个替代指标分别评估其城市绿地潜在健康效益的变化。

1)城市绿地可用性(绿地覆盖率)

PUGS是绿地覆盖率,UGS是城市绿地面积,BUA是建成区面积。

图1 城市绿地可用性变化(从左到右分别为绿地覆盖率最低、中等、最高的三个城市)

作者研究发现2005年至2015年间这些城市绿地可用性(绿地覆盖率)提升了4.11%。特大城市的城市绿地可用性与气候因子高度相关。社会经济因素与绿地的可用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年平均气温(AMT)较低和年降水量(AP)较高的特大城市城市绿地的可用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2)城市绿地可达性:

AI是可达性指标,衡量居住区具有可达绿地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N ACC是指居住区绿地(面积>=1 ha)附近(直线距离300m以内)的人口数。N TOTAL是建成区总人口数。

图2 城市绿地的可达性变化示例

作者研究发现在2005-2015年间这些城市的绿地可达性平均增加7.10%。与可用性相似,28个城市的可达性受到气候因素的显著影响,但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小。年平均气温(AMT)较低和年降水量(AP)较高的特大城市城市绿地的可达性显著高于其他城市。

讨论

作者研究发现:1)城市绿地可用性的变化及其对潜在健康效益的影响,2005年至2015年,城市绿地覆盖率总体增长4.11%。这反映出:全世界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创造和保护城市绿色空间。而高城市绿地可用性可以增加居民体力活动和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覆盖率总体增长的趋势表明,城市绿地对居民特大城市的贡献正在增加。但特大城市的贡献之间存在差距;2)城市绿地可达性的变化及其对潜在健康效益的影响,2005年到2015年,特大城市的城市绿地可达性得到了改善。这一整体上升趋势表明,城市居民能从城市绿地获得更多的健康效益。;3)在可用性和可达性的联合影响中,发现城市绿地可达性与可用性变化通常情况下变化趋势一致,但可达性是可用性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指标,因为它可以反映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即城市绿地斑块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相同数量的城市绿地的不同配置可能会有不同的健康效益。因此为了改善城市绿地带来的健康效益,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的数量(即可用性),还可以更均匀地分配中小绿地,而不是倾尽所有资源建设几个大型城市绿地。

http://www.mdpi.com/2072-4292/9/12/1266

上一篇:博士生吕浩博在《环境遥感》发文“Validation of the SMAP freeze/thaw product using categorical triple collocation”的研究论文

下一篇:博士生崔晓伟在农林科学领域权威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