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研20班集体,共有生态学博士研究生26名,其中党员15名,积极分子2名,群众9名,呈现出群体多元化的特征。面对同学们的多样化需求,地研20通过“魔方式”多维一体集体建设的新模式,按照党建引领,德育为先的思路,积极开展多元的活动。通过师生共话、朋辈互助、以体育身、以美育心,将地研20打造成一个“有魔力的魔方”。

入学以来,如何将班集体打造成一个缓解压力的“港湾”是地研20自入学以来一直关注的重点。通过“魔方式”多维一体集体建设新模式,打造520班级特色活动,便是地研20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方案。而之所以取名为“520”,来自于同学们之间的一个“浪漫约定”——每周五晚20点相约,共同开展活动。地研20以每场活动为魔方的一小块,将每个维度作为魔方的一个面。由块到面、由面到体构成了地研20“魔方式”的多维一体集体建设形式。

地研20入学合影

“520”特色活动思路

党建引领,德育为先

每学期的组织生活会上,同学们批评与自我批评时,总会提及理论学习不够的问题。为此,地研20总结出“以考促学”的方式。支部划定学习重点,每次组织生活时,通过测试来帮助大家发现理论学习的不足。从最初的大面积不及格到如今的平均分稳步提升,支部的题库在扩充,党员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储备也在逐渐增加。地研20进而结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党员带动群众,做到了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共同进步。

另外,如何实现“以考促学”到“以学促做”的衔接也是地研20一直试图回答的问题。结合博士生的培养实际,地研20采取了思想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党史学习的同时,地研20组织集体学习系史、地学知识,并举办系史知识竞赛等活动。此外,地研20组织前往上海、威海等地开展红色实践,同时也专门走访和调研当地与地学学科相关的实践基地,增强对国家战略的理解,提升对学科专业的认同,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大家在组织生活中的获得感,凝聚了思想共识。

地研20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师生共话,朋辈互助

地学系学术氛围浓厚,地研20积极分享相关学术咨询,鼓励同学积极参与“晌午食堂”、“清心百讲”、“国奖分享会”等学术活动。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问题的探讨与交流活动,提高了同学们对科研事业的信念感和认同感。在过去一年,地研20涌现了许多同学间的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案例,发挥集体力量推动了学科交叉和科研思维碰撞,同学们共同参与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其中第一作者13篇,第二作者或共同作者22篇,切实证明了地研20学术学风建设的突出性。

地研20同学积极分享科研进展

就业引导,实践育人

地研20也非常注重引导同学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年初,班委从调研问卷中了解到,同学们在就业时存在“信息差”,缺少交流就业的平台、每个人的需求也不一样。为此,地研20以“520”特色活动为载体,向不同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就业服务。根据就业意向和就业信息需求,通过就业去向分享、校友访谈对话、基层单位实践等形式,以至少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活动的频率,基本满足了同学们对就业信息获取的需求。

以体育身,以美育心

地研20充分弘扬学校体育精神,在“520”特色活动中开辟户外体育运动,成立了乒乓球、羽毛球、桌球、跑步等小队。此外,扔沙包、掷飞盘等团体趣味活动也是同学们的最爱。这些门槛低、上手快、趣味性强的体育运动,不仅缓解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压力,也增进了班级的凝聚力。活动群打卡得奖励的方式也增强了趣味性。目前,集体成员参与体育锻炼的覆盖度高达90%以上。

评选“最美工位”、节假日观影、绘制校园路网地图等美育活动,让同学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帮助大家下沉式体验美的存在,让艺术和美融入生活。

地研20丰富多彩的体美活动

劳动育人,志愿有我

地研20同学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

针对班级内劳动意识有待加强的问题,地研20开展了听涛择菜和公共空间清理等特色劳育活动。当时正值北京大幅度降温,零下10度的天气,两个小时下来同学们冻得手脚冰凉。但也正是这段经历,更加地让同学们体会到了食堂后勤人员的辛苦与光盘行动的必要性。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均表示很受教育,希望能够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也愿意介绍身边的同学一起参加。

在建党一百周年、北京冬奥、核酸检测等各项专项志愿活动,以及夏令营招新、新生入学等院系活动中,到处可见地研20的身影。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中,地研20的刘世淦同学以扎实的学科知识参与了空气质量保障项目,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特地发来感谢信。张语桐和李淼同学积极参加冬奥标兵演出和对外联络等志愿服务,总时长远超300小时。

面向未来,地研20将继续发扬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传统,取长补短,不断突破,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成长。

供稿 | 地研20

编辑 | 王佳音

审核 | 卢 麾、俞 乐、陈亚微、张 强

上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福地有约”支队赴福建宁德社会实践

下一篇:邓铸:闻道日肥,无问西东|毕业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