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六年清华园的学习和生活

让他懂得

与其做一个八面玲珑的万能胶,

不如做一颗顶天立地的螺丝钉;

与其左顾右盼,

不如快速选定一个方向深耕,找到自己的位置,

占领一处高地

经历过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极限的过程后,

他将带着清华学习时的这份热忱、努力和坚守,

开启人生新的旅程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2022毕业故事系列报道

让我们一起聆听

他们在清华园里的故事~

邓铸,男,中共党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2022届博士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6年经免试推荐进入清华大学地学系攻读生态学硕士学位,2019年提前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方向为高分辨率碳排放清单构建。曾获“全球零碳青年峰会”最佳论文奖并作为代表在闭幕式发言。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清华大学蒋南翔奖学金等荣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Geoscience、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

学术研究:打造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的“碳测器”

及时、丰富、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衡量各国减排责任的“标尺”。依靠传统核算方法,碳排放数据可能存在时效性差、分辨率低、精确度差的问题。博士期间,邓铸在刘竹副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人为源近实时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应用研究”的博士课题。结合多源数据融合和多种方法耦合,他和课题组同学建立了一套人为源碳排放的实时量化评估模型和数据体系,估算了自2019年至今全球及主要国家的每日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为动态追踪全球人为源碳排放变化、深入发掘人类碳排放周期规律,提供了近实时、天尺度的方法和数据支撑。依托该实时量化评估模型构建的“全球碳监测”(Carbon Monitor)数据集,得到了Nature正刊的两次报道,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碳组织(GCP)等国际研究机构作为基础数据采用。

邓铸认为,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除了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此时也正是研究的攻坚时期。此前的面对面沟通只能改为线上交流,这给研究工作推进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尽快取得成果、课题组与时间赛跑,导师与邓铸保持“每天至少沟通一次”的频率,及时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邓铸积极协调课题组国内外成员时间,及时组织讨论、收集问题、反馈进度,保证研究工作能够高效、顺利地推进。

图片

邓铸与导师刘竹副教授合影

学生工作:“坚持是一件很酷的事”

邓铸热爱参与学生工作,曾担任清华大学地学系研会主席、清华大学研究生工作部思教办德育工作助理,也曾连续六年担任地研16班班长,在不同岗位上为同学服务。在担任地学系研会主席期间,他曾制定了“小院系,大品牌”的工作目标,配合院系增加各项工作的曝光度。例如,针对同学关心的导学关系问题,地学研会推出了“晌午食堂”师生午餐交流会,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深受师生欢迎和喜爱,活动模式已在多个院系被复制推广;针对同学们多以课题组为活动单位的特点,地学研会建立了以“师门”为评选单位的地学系全民健身运动打卡群,许多师生至今保留着在群里运动打卡的习惯……

在邓铸看来,办成一件事需要凭着“一股执拗劲”。在地学研会承办第五届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生论坛期间,筹备团队就曾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首轮会议通知发布的前一天,筹备团队被告知原本的会议服务网站竟无法如期上线。再换其他服务供应商已无可能,作为筹备组组长的邓铸当即决定自行开发网站。虽然大多数团队成员没有网站开发经验,也不乏质疑的声音,但他坚持这个决定,鼓励团队积极自学和勇于探索。于是,团队一夜无眠,从租用服务器到设计架构,从收集素材到部署前后端,硬是在第二天将会议网站和投稿系统如期上线。这不仅成为了精美的会议宣传门户,而且保障了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当在网站页脚郑重地敲下“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研究生会荣誉出品”时,邓铸深刻感受到:“放弃不难,但坚持是一件很酷的事。”

图片

邓铸(后排左一)与会议筹备组在第五届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生论坛合影

社会实践:拓宽全球视野,感受全球变化

邓铸积极投身各类社会实践,曾参加研究生骨干海外“知行”计划赴巴西实践,调研中资企业在巴情况,并向巴西青年讲述中国故事;曾参加博士生海外暑期实践,赴马来西亚碧桂园森林城市实习实践;曾组织带队清华大学“走向海洋”博士考察团,赴上海、杭州、厦门多地海洋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访。

2019年,在印尼举办的青年学者课程中,邓铸针对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城市内涝气候适应性行动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由于全球变暖,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雅加达是滨海城市,遭受着频次高、威力强的洪水威胁,成为了一座“正在沉没的城市”。在调研过程中,邓铸看到了许多民众因洪水灾害而流离失所,甚至痛失至亲的场面。政府清淤不力,生活垃圾阻塞了河道,进一步加剧了内涝灾害的风险。面对上升的海平面一步步吞噬陆地边界的威胁,政府只能无奈选择迁都。调研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也更坚定了他开展全球变化相关研究工作的决心。

图片

邓铸(前排左一)组织全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助理(新生助理)骨干赴上海浦东实践

供稿 | 邓 铸、地学系研工组

编辑 | 王佳音、施 文

排版 | 施 文

审核 | 陈亚微、俞 乐、卢 麾、张 强

上一篇:一次“浪漫约定”,一个“520”班级:记地研20班集体

下一篇:学生代表岳思妤在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 清华之于我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