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锐捷,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2025届博士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20年免试推荐进入清华大学地学系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师从卢麾教授,研究方向为水文模拟及洪水风险预估。博士期间获北京市三好学生、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研究生优秀党支部书记(两次)、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两次)等荣誉。

科研探索:积微成著,静待花开
江锐捷的博士生涯,始终围绕水展开。全球变化背景下,洪水灾害风险日益凸显,如何准确理解和预测水的“行为”,是吸引江锐捷的一个地方。他把自己比作一名“数字水利侦探”,试图解开洪水这一自然灾害背后的谜题。
他本科学习的是海洋科学,在选择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时,听师哥师姐介绍说清华大学地学系的平台很好,有很多优秀的老师,特别是在地球系统模式开发和模拟方面。“我平时就很喜欢对未来进行规划,当时觉得用模型来预测未来情景很有意思,于是就来了。”江锐捷说。
他在研究中发现,仅仅知道某一个地方是否会发生洪水还远远不够,需要从整体来探究洪水从哪里来,以及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他着力构建一种能够模拟洪水从产生到传播、从源头到河口、从自然机理到经济社会影响整个过程的级联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他希望能像给未来画一张“洪水风险地图”,预估出气候变化下,不同国家不同河流的洪水强度和风险会怎样变化,以及是什么因素在主导这些变化。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自己投稿多次被拒,身边的同学陆续发了文章,江锐捷的心里是着急的。“我也偶尔会自我否定,会苦恼于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江锐捷说。
但对于他来说,化解焦虑的方式不是暂时把工作放下来,“我会继续去工作,闲下来反而更有压力。”在相对枯燥的科研生活中,今日事今日毕,通过文献上的一个启发验证自己的联想,跑通模型,都是江锐捷科研中的小确幸。他的导师卢麾教授,是他科研中一直支持、鼓励他的强大后盾。“卢老师从未给过我们压力,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科研要开开心心地做,哪怕没有很快看到成果,也不要急着否定自己’”。正因为有导师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在不断尝试中慢慢找到合适自己的节奏,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

江锐捷与导师卢麾教授合影
服务同学:奉献青春,收获成长
从博士一年级起,江锐捷就积极参与党团班建设。先后担任地博0班长、地学系研究生团总支书记、地博0党支部书记、地博9带班助理等。他认为,清华“又红又专”的氛围和导师卢麾教授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他勇于担当,服务同学。“而且我发现,学生工作对于我来说是科研之余的另一种体验,或者更像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江锐捷说。
担任地学系研团总支书记和地博0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发现对于有些必做事项,同学的参与度不是很高,他从同学们的需求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努力将“任务清单”转变为真正对同学有意义的交流平台。围绕“党团班联动学习党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主线,组织了红色教育、志愿服务、就业实践、学术交流等多场主题教育活动。在他的带领下,地博0集体荣获“2021-2022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先进集体”称号,团支部获评“2022年度清华大学甲级团支部”。回顾学生工作,他深刻感受到,那些平时做起来特别琐碎的事情,如果坚持做,渐渐地对于提升班级凝聚力会有很大帮助。“这种成就感是很实在的。”江锐捷说。

江锐捷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分享
志愿服务:心怀感恩,回馈社会
江锐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他曾加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大学生合唱团,每天持续到深夜的排练,虽然辛苦,这段经历也成为他博士期间最难忘的集体记忆之一。“能够有机会现场回顾建党百年的伟大征程,非常自豪,非常难忘。”江锐捷说。

江锐捷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大学生合唱团
回顾几年清华园的学习生活,江锐捷感恩自己在这里遇到了良师、结交了挚友。导师的鼓励式教育,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让他从未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他感言,在这里不仅仅是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更重要的是科研素养的提升,导师们平日里的教导,系里高频次的学术报告,都让他拓展了视野,丰富了阅历。
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做博士后,5年的时间太短,他觉得科研还没做够,还有这个让他想待得更久一点的清华园。
供稿:江锐捷
编辑:王佳音
审核:耿睿 卢麾 俞乐 陈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