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2024届博士毕业生。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年免试推荐进入清华大学地学系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师从俞乐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农业土地利用和粮食安全。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录用论文5篇。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英才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地学系综合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学术研究:持之以恒、无惧失败
由于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农地利用这一领域的研究兴趣,赵剑桥在保研时加入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老师课题组,针对农地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开展研究工作。农地扩张和集约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在满足农地与粮食需求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并且亟需全球尺度深入研究。然而,在开展该课题研究的初期,由于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赵剑桥遇到了一定的瓶颈,科研进展较为缓慢,心情难免急躁。导师俞乐副教授总是耐心地鼓励她,万事开头难,科研不能一蹴而就,即使放慢速度,也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做严谨的研究。
赵剑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赵剑桥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与文献,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于地学系的五年学习生涯之中,赵剑桥在科研上一直保持高度的自我驱动性,面对困难,培养了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韧性。她深刻认识到,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思索和无惧失败的勇气。其间,赵剑桥分析了农地特征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了全球和全球保护地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的时空变化趋势,识别了农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冲突与权衡。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兼顾人类对农地的需求与生物多样性对自然生境的需要提供参考,并为有效管理、规划和扩展保护地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学生工作: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在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影响之下,赵剑桥连续两年担任德育助理,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优良传统。赵剑桥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作为党建助理,积极配合研工组老师,认真审查党员发展材料;组织地研19党支部赴雄安新区开展“红色1+1”特色活动并顺利结项;协助地研18党支部完成“百年党史 万里征程”红色实践活动结项工作;协调组织“领雁工程”、师生联合主题党日、党支书例会等活动。作为班级助理,坚持全心投入工作,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热心服务同学,在学业上帮助解答同学们对博资考、开题等环节的疑问,协调组织宿舍搬迁、班级团建活动等事宜。作为系新闻中心主任,承担摄影报道、“清心地学”公众号系列推送等工作,发布主题推送100多次,在策划教师节主题、宣传校系活动等工作中认真负责,为宣传“魅力清华,多彩地学”做出了贡献。
赵剑桥担任地学系新年晚会主持人
担任“双肩挑”辅导员的经历使赵剑桥受到了全面的锻炼,进一步培养了她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她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回忆这些,赵剑桥非常感慨,“双肩挑”使我成长为一个更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人,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剑桥在井冈山参加“领雁工程”活动
实践交流:力学笃行、兼收并蓄
科研工作不是闭门造车,其真正意义在于深入生活深入实践。赵剑桥在佛山市西樵镇的社会实践经历,令她深深感到,科学研究应该根植于实践,根植于田野。盛夏时节,她与同学十几次前往西樵镇西岸片区,在炎炎烈日下进山实地考察森林资源现状、古树名木现状及其防火现状,并为市区镇三级共建项目建言献策。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却为她的实践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坚实的科学依据,并且锻炼了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特别是亲眼目睹西岸片区对于森林保护的迫切要求,她切实感受到所学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深刻认识到科研成果应用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赵剑桥始终坚持兼收并蓄、互学互鉴的理念,积极与组内组外的同学交流合作,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经验,以充分发挥地学系在学科交叉方面的优势。她认为,跨学科的交流能够激发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突破科研瓶颈。赵剑桥曾前往伦敦大学学院联合培养一年,并参加生态学领域的国际会议。在联合培养期间,她参与各类学术报告和研讨会,与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从中获取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开拓了学术视野,进一步意识到了思维的碰撞和多元化的视角对于科研创新的重要性。
赵剑桥在伦敦以及于爱丁堡参加国际会议
岁月骛过,光阴难驻,但在这五年间,地学系的良师益友之榜样、开放包容之学风已在赵剑桥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未来的人生岁月中,她将继续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致知穷理,知行并进,立德立言,奋发不倦,丹心不泯,终始无二。
供稿:赵剑桥
编辑:吴宇辉 王佳音
审核:耿睿 卢麾 俞乐 陈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