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论文.jpg

同丹,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进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现“地球系统科学系”),师从贺克斌教授和张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尺度大气污染物排放定量表征。

2016年9月在《自然-地球科学》发表了“揭示全球贸易活动对辐射强迫的影响”的研究论文,2017年3月又在《自然》发表了“全球大气污染输送和国际贸易的跨界健康影响”一文。 2017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并被评为研究生特等奖学金候选人。

选题的心路历程

“起初‘全球大气污染输送和国际贸易的跨界健康影响’这个题目是张强老师确定的。因为我刚入组的时候,对整个研究还没建立概念,张老师会不断地引导我,问我对这个是否感兴趣,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深入挖掘一下。”贺克斌老师和张强老师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及其环境、健康影响分析。刚进张强老师课题组时,同丹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张强老师和北京大学的合作老师共同确定这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之后,她与其他成员在每周的例会上会就相关的进展和问题进行讨论,有效的推进整个研究。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篇文章涉及四个模型:排放清单模型、贸易模型、健康模型和气候模式,是一个多模型耦合的工作。“这些也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我们组的很多同学都参与了这个研究,大家每人负责一部分,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如何耦合各个模型,实现数据传递以及不确定性传递,最终给出一个合理的结果和不确定性区间。”在这个过程中,同丹和课题组的成员一起努力,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测试,最终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

IMG_0579-1.jpg

好的研究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发表的《自然》文章中,同丹总结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工业强国,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环境治理进程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很高。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商品生产过程从最终消费地区转移到生产地区,与商品生产相关的污染物排放也随之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各地区的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产生影响。这项工作就是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贸易活动中隐含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我们鼓励国际间的贸易,那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对在国际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减少本地排放;国际社会应当提倡可持续消费,并通过建立相关合作机制促进技术转移,从而降低贸易中隐含的污染水平,推动空气污染全球治理。

这篇文章站在全球的角度上,针对环境污染以及国际贸易等重点问题,对发展中国家降低污染水平和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提供了合理的分析以及有效的建议,获得了很大的关注以及很高的评价。

Nature文章中其实也有共通之处

两篇Nature文章看似是两个话题,一个研究了国际贸易对辐射强迫的影响,一个研究了国际贸易对健康的影响,实际上它们的技术路线是类似的:都是从排放清单模型,到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再到大气化学模式。二者只是关注的问题不一样,国际贸易健康的那篇文章是通过健康效应模型定量PM2.5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另外一个工作则是通过耦合气候模式探究对辐射强迫的影响,这两个工作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原来像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也有相通之处,在科研中我们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IMG_6316.jpg

珍惜国外交流的时光

同丹曾于2016年3-9月在美国UCI(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交流过半年,与同领域顶尖的课题组一起学习探讨。在国外期间,她也参加了很多学术交流会议,对她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美国相对轻松、自由的科研氛围,而且“我觉得换个环境,对于自己来讲,也会有很大收获,不只是科研,也包括文化等各个方面,”如果我们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去交流还是应该好好的珍惜,除了科研之外,也可以感受一下其它国家的文化氛围。

在国际会议上多锻炼自己

同丹曾参加过许多地学领域比较核心的国际会议,比如AGU(美国地理学会年会)以及排放清单领域的相关的会议(如GlobalEmissionsInitiAtive,GEIA会议)。在国际会议里,她建议我们应该大胆的锻炼自己。“不管是口头还是墙报,都是一次很难得的展示机会,因为展示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同领域的专家或知名学者看到,他们与你交流时可以提供很多宝贵的意见。而且在这种国际会议中可能会见到专业领域的顶尖学者,他们在第一次与你交流后可能不会记得你,但是很多次的交流后就会对你留下印象。如果你的研究题目足够吸引他,他可能会对你印象深刻!”因此在国际会议上,如果有很感兴趣的问题,就应该跟专家们好好交流,不要害怕或者不好意思。虽然每个人刚开始都会有些害怕,但还是应该努力抓住这些难得的机会。

封面.jpg

阅读文献的技巧

“刚入组一年级同学可能对研究领域不了解,这个时候就应该多读文献来了解这个领域现在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不管做不做读书报告,都应该有一个好的文献阅读习惯。”

针对阅读文献的方法与技巧方面,同丹建议我们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要保证精读。拿到一篇文章,可能对于有些词的意思都不知道,更别说整句话的意思了。所以开始的时候要查单词,保证这个词能读懂,这句话能读懂,进一步能读懂整个段落。到了后来水平高了,可能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和方法就可以知道这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部分略读或者粗读,精读的就不是那么多了。但是在学习之初一定要精读。

“一年级的时候可能读的很慢,而且内容总是记不住。到了二年级,对一年级读的文献只能了解大概,记不清主要的细节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挑的文献应该都是这个领域比较核心,比较经典的文章,因此到了二三年级应该再把这些文章拿出来看一遍,每一遍看的时候感受都不一样。”同丹还建议研究一个方向可以先从这个方向里程碑式人物的论文开始看起,然后再读其他高引用率的文献,可以更高效地了解这个领域。

运动与科研不冲突

在时间安排方面,同丹通常的工作时间是为早上9点到晚上11点,除去吃饭、休息的时间一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周末一般会选择性的放松休息半天到一天。平均下来每个周工作60-70小时。科研之余,同丹喜欢打羽毛球,夏天还喜欢游泳。“这些爱好对释放压力很有帮助,虽然学习紧张,但还是应该多锻炼。我们属于办公族,坐的时间长了对身体也不是很好,我喜欢多运动一下。”

“我以前总以为锻炼会浪费时间,但后来我发现实际上运动与科研是不冲突的。有时候不想做科研了,这些时间会被玩手机、发呆浪费掉,实际上应该拿这些时间来运动,所以运动与科研不是冲突的,是互补的。”

编者感言:

在采访过程中,同丹师姐对人生的规划很清晰,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在国际会议上克服害怕的心理,抓住机会与专家交流,后来又出国半年进行交流学习,在科研之余不忘锻炼。师姐的这些经历都体现了她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向师姐学习,不要足不出户,埋头学习,而是应该拓展视野,在国际的平台上交流学习,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升自我。

(供稿:《新地学人》编辑部、同丹、刘策文、方正,供图:李浩然)

上一篇:“一二·九”辅导员奖获得者黄国锐 | 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用心

下一篇:地学系获清华大学2017年研究生纪念“一二·九”系列活动“组织宣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