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郑珏鹏,男,中共党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2023届博士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019年经免试推荐进入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付昊桓教授。博士期间从事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在遥感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包含6篇中科院一区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担任多个SCI期刊审稿人以及《Remote Sensing》期刊专刊的客座助理编辑。曾获得2022年度中国超算最佳应用提名奖、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未来学者”奖学金等荣誉。现已加入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担任“百人计划”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和而不同,学科交叉

因为对跨学科研究充满热情,郑珏鹏选择加入清华大学地学系高性能地学计算研究组。他的导师付昊桓教授一直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来鼓励组内的学生进行充分的学科交叉。付昊桓老师研究组的学科交叉特点提供了他做相关研究的土壤,出于兴趣,他结合每个同学的学科优势,联合大家共同攻关《可完成小时级中国地表覆盖制图的弱监督机器学习方法》项目,并且荣获2022年度中国超算最佳应用提名奖。该工作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提出了一种高可扩展的弱监督分类方法,无需额外的人工标注,即可完成大尺度的地表覆盖任务。这个工作是一次勇敢的探索,也是一次学科深度交叉的成果,融合了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以及遥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往类似的工作通常意味着上百万美元和以年为计的标注投入,但我们的尝试证明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我们国家自己的超算平台,也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国家尺度的制图研究工作。“郑珏鹏感言。在他看来,目前的工作只是迈出了从0到1的一小步,未来还有1到10的研究空间。“要沉下心来做研究,未来还要从更多的科学问题和实际需求出发,继续加深各个学科的充分交叉,走和而不同的路线,争取做出更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郑珏鹏说。



图 郑珏鹏(左)参加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并获奖



技术落地,实践交流

郑珏鹏始终认为科研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中“闭门造车”。在他看来,“科研需要走出去,技术需要能落地。”除了积极开展学术界的交流之外,他也非常重视在工业界的实践。为了解本领域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实现产-学-研结合,他作为主要参与人负责了西安市城市通风廊道设计以及燕山石化厂区污染物预警与溯源等项目。在实际的项目落地里,他深入了解了国家、企业和用户在相关产品和技术方面的需求,从实际痛点出发,在风场及污染物扩散模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学习期间,他也积极参与系里的各类活动,劳逸结合,与系里不同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同学的交流激发了他很多研究灵感,帮助他在科研的方向、心态方面都更进一步。



图 郑珏鹏(二排右二)与地学系的同学们一起参加羽毛球“马杯“比赛



愈挫愈勇,拥抱变化

也许在大家看来,郑珏鹏这一路都走得很顺,但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由于他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的深度交叉,经常会有不同学科方向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他也曾经历过投稿四连拒,即使这样,也没有放弃。经过对文章不断精益求精地打磨、修改,这个工作最后被遥感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接收。在地学系这段时间,让郑珏鹏感触最深的就是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他也感谢自己的不抛弃、不放弃、不退缩,把吃过的苦,变为一束光,照亮未来的路。未来,他也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也会将导师付昊桓教授和而不同的理念继续带入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抱不同的学科,拥抱这个世界的变化。

郑珏鹏(左三)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与课题组师生合影


供稿:郑珏鹏

编辑:王佳音

审核:陈亚微 卢麾 耿睿



上一篇:陶凤:自由无畏,生猛成长|毕业季故事

下一篇:孙静:博学审问,慎思笃行 | 毕业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