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图片新闻
新闻热点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青藏高原总体上降水增多,大部分湖泊明显扩张。地学系阳坤教授课题组近期在研究(Sun et al., 2020, Journal of Climate)中指出,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是高原降水增加和湖泊扩张的主要原因。但是自上世纪末,青藏高原南部出现暖干化,致使该地区大部分湖泊水量减少,冰川快速退缩。因此,揭示该区域降水变化及其成因对理解和预测藏南水资源和冰川变化至关重要。

针对该问题,课题组与夏威夷大学王斌教授课题组开展了合作研究,发现1979-2018年间高原南部的夏季降水量存在以十年为周期的年代际变化:1998前后降水由多转少,但在2007年后降水量逐步回升。在整个40年期间,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该研究进一步指出,赤道地区的海温梯度以及降水异常偶极子在高原南部夏季降水甚至整个南亚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赤道太平洋中西部海温异常偏冷而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由此产生的纬向温度梯度会导致赤道东风增强,使得水汽在海洋大陆(Maritime Continent)地区汇流,进而增加海洋大陆上空的降水。另一方面,在赤道异常东风气流的促进下,菲律宾海附近生成一个反气旋异常,抑制上升气流,减少了菲律宾海上空的季风降水。由于赤道地区的降水差异而形成的热源偶极子会进一步激发向西传播的罗斯贝波,有利于10-20°N干燥条带的生成(图1)。海洋的长时记忆和大气-海洋正反馈使得该干燥条带在季风期间能够持续存在,并通过经向环流影响高原南部的夏季降水。

2020年12月21日,地球系统科学系阳坤教授课题组在期刊《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在线发表了题为“Mechanisms of the Decadal Variability of Monsoon Rainfall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的论文。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南部夏季降水具有十年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其受赤道中西太平洋的海温梯度变化的调控。

地学系直博生岳思妤是该文第一作者,受“清华大学辅导员海外研修计划”的支持。夏威夷大学王斌教授是该文的共同作者,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limate Dynamics Award”项目支持。此外,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和中国科学院"丝路专项"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x.doi.org/10.1088/1748-9326/abcb36

   

图1:机理图(以青藏高原南部夏季降水偏多时的大气环流特征为例)。图中“A”代表反气旋中心;

“C”代表气旋中心。赤道太平洋中部海温异常冷而东印度洋海温异常暖时,

赤道东风增强,西太平洋地区出现下沉运动和大面积的干燥异常,并在上空形成了一个反气旋,

其脊从菲律宾海延伸至印度半岛。在这个干燥条带的南面和北面分别形成两条湿润带,

南面的降水带与海洋大陆Maritime Continent)相连,北面的降水带从喜马拉雅山区向东延伸。


供稿人:岳思妤

审核:武海平

编辑:王佳音

上一篇:地研18集体荣获2020年北京高校“我的班级我的家”十佳班集体荣誉称号

下一篇:清华大学地学系林岩銮教授课题组揭示不可逆湿过程对台风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