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正文

2015年选拔通知

一、项目简介

清华大学地学中心全球变化研究博士生培养项目是由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国际合作项目。本项目旨在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CESS)和瓦赫宁根大学资源生态组(REG)双方在地理学、大气学科和生态学相关研究和技术上的优势互补,基于双方兴趣提出前沿研究课题,培养学生打破学科限制的思考方式,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并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来加深对当前生态问题的理解。

清华大学地学中心是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多学科研究的平台。它将量化分析观测数据处理和社会经济分析有机结合至对地球系统的研究中,并以全球生态为其主要研究侧重点之一。CESS研究者在多尺度遥感监测森林、农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方法设计方面做出显著贡献。在成立的5年多时间里,中心学者和学生在相关领域共完成200多篇SCI期刊论文。REG是瓦赫宁根大学最大的生态组之一,是培养学生和产出成果最多的研究组。该研究组主讲多门经典的课程,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生态统计(包括实验设计和空间统计)、动物生态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等,用国际视野开展全球生态学研究。REG的科研主要集中在传播情境下的生态机制和物种分布及疾病生态学。每年REG产出将近90篇出版物,其中大多发表于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

项目接收两类研究生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两类博士生均由清华大学地学中心和荷兰瓦赫宁根资源生态组联合指导培养。前者采用瓦赫宁根大学培养模式,在外留学期限为48个月,学业完成后授予瓦赫宁根生态学博士学位。后者采用清华大学地学中心培养模式,在外留学期限为12-24个月,学业完成后授予清华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

项目遴选委员会由清华大学地学中心(CESS)和瓦赫宁根资源生态组(REG)相关教员组成,选拔过程将先后通过邮件和视频会议进行。

二、申请资格

申请者需有生态学、地理学(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环境学科、统计学、大气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背景。有相关研究经历和论文发表经验为佳。

其中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者需为地学中心或清华大学其他院系第2-3年级硕士研究生。同时,应注意学员派出时需已获得硕士学位。

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者需为地学中心拟录取博士生或第1-2年级在读博士生。博士生包括普博生和直博生。

三、选拔方案

 

参加第一轮初选的申请者需提供:

1. 个人简历(中英文)

2. 申请动机陈述函(英文)

3. 本科及硕士学位证书及英文翻译扫描件(直博生仅提供本科相关信息)

4. 本科及硕士成绩单及英文翻译扫描件(直博生仅提供本科相关信息)

5. 语言成绩证明(新托福90分以上,口语不低于23分;雅思6.5以上,口语不低于6分。证书有效期2年)详见http://www.wageningenur.nl/en/Education-Programmes/PhD-Programme/Application.htm

6. 护照信息页扫描件(可在复选中提供)

7. 其它学位或培训课程证书及英文翻译扫描件(非必需)

通过初选的申请者,复选时需提供:

1. 研究计划(英文,2500字左右,文献除外)

具体研究方向(详细情况请参见附件)包括:物种分布及动态模型和制图;破碎化景观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新型传染病传播机理分析与风险预测;处理和分析生态建模相关数据的创新性方法;及其它全球变化研究相关方向。

研究计划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及当前问题陈述、具体科学问题、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实时相关文献信息等。

2. 研究报告陈述(英文,每人报告时长15分钟,评审提问30分钟)

报告内容可为申请人之前的学位论文研究或以主要参与者身份参与的其它项目研究。

四、申请方式

请于2015年5月18日前将第一轮初选的申请材料电子版发送至邮箱:cessedu@tsinghua.edu.cn

通过初选的申请者,将由邮件通知后续复选事宜。研究计划提交时间暂定为6月1日,面试时间暂定为6月8日,具体复选日期以邮件通知为准。

清华大学地学中心教学办公室

咨询电话:(010)62797419

2015年3月27日

附:清华大学地学中心全球变化研究博士生培养项目(中荷CESS-REG全球变化研究创新性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方向

1) 物种分布及动态模型和制图

自然斑块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现有的物种空间分布模式。景观特征通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栖息地适宜度和连通性及物种间相互作用来影响着物种分布。对这些格局的深入理解和预测不只是简单的叠加和分析不同数据层面?,其内在的因素和原理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层面。此外这些格局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物种分布模型可定量的将物种的出现或丰度与生态变量(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联系起来,进而预测特定物种在某特定地理单元出现的可能性。利用最新的环境和生态数据结合高级空间分析技术,我们可以研究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动态。空间概念可被结合到以下分析中,如图形理论的发展使我们能够通过网络分析来量化斑块间的连通性,进而研究物种的动态分布。

2) 破碎化景观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为了制定针对动态且破碎化景观的保护计划,我们需要加深对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发展等过程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理解。许多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导致栖息地破碎化的类型,是造成物种种群数量降低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我们将定量的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对物种丰度的影响,并研究大尺度下的物种丰度格局的驱动因素和过程。我们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基质质量、斑块大小、边缘效应、隔绝效应、紧密度的影响效应,并预测栖息地破碎化对物种分布和丰度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提出新方法、新技术来缓和资源过度开发对物种造成的影响。这些分析既可以在种群层面(如关注某种濒危或指示物种),也可以在物种丰富度层面(如多物种间的联合效应)。

3) 全球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全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其核心问题是理解植物、动物及生态系统对预期变化的反应机制。由于不同物种有对栖息地适应性变化、物种交互作用和景观连通性的不同反应,气候变化无疑会引起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减退。同时,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覆盖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资源利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我们将生成气候和土地覆盖的数据层,定量分析多时空尺度下的环境变化,然后与指示种的行为和空间格局结合起来分析其影响,并提出缓和措施。

4) 新兴传染病制图

我们的项目将集中于人畜共通传染病的研究,如能同时感染动物(野生动物/禽畜类)和人类的寄生物。寄生物在寄主群中呈空间异质性分布。这种空间异质性部分是由不同的生态因素(如温度、宿主栖息地适应性)和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加深对疾病传播和爆发时空模式以及其背后过程机理的理解,有助于预测未知地区的疾病空间分布,加强疫情监控的针对性,控制传播并尽早预防。通过测量、建模、分析潜在的气候和地理空间数据,我们将得以预测传染病的空间分布、影响疾病传播的潜在因素以及高风险区域。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全球环境以及景观连通性的变化将如何改变传染病的传播和分布。

5) 处理和分析生态建模数据的创新性方法

从单个有机体到局部、区域及全球尺度的物种分布、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制图,环境数据层都是生态建模的核心组成成分。反射比、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及其它不同传感器和平台的观测数据都被运用到栖息地质量和物种丰度研究中。目前,在生态建模中,对卫星获取的环境数据的利用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尤其是对于较高时空分辨率数据的运用。我们仍需要对复杂动态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创新技术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生态问题并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例如,破碎化土地上的物种分布和动态受不同时空尺度上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环境因素很难被结合到空间模型中,却对寄生物空间建模预测尤为重要。寄生物的空间分布不仅受寄主空间分布的影响,也受寄生物在破碎化景观下迁移的影响,两者结合下导致疾病的传播。

6) 其他全球变化研究相关方向

上一篇:地学中心CESS-REG全球变化研究博士生培养项目2016年选拔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