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清华大学“良师益友”活动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是第17届。活动由广大研究生投票,选出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的研究生导师,传递导学关系正能量。其中地学系罗勇老师、林岩銮老师、卢麾老师,分别获选第14届、15届、16届清华大学“良师益友”。今年,阳坤老师获选第17届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醉心学术,引人向学

对于科研,阳老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投入,同时,他也努力引导学生潜心向学,以培养学生成才为己任。作为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水文气象研究的专家,阳老师几乎每年都会带领学生赴青藏高原进行实地考察。每一年,每一位新入学的研究生都会收到阳老师一同前往青藏高原的盛情邀请。而在每次科考过程中,他不仅对野外工作亲力亲为,还针对科考中遇到的自然现象,气象、地理、地貌知识对学生详细讲解,鼓励学生们发现问题,积极探索。

“做研究,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研究和解决的科学问题是什么。”这是阳老师自己的科研心得,也是他一直努力传达给学生的学术理念。作为今年刚入学的新生,尚未窥得门径的邵同学有些担心和彷徨。而在了解这一情况后,阳老师温和且耐心地勉励,同时也向邵同学阐述了他所认同的学术成长路径: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去做有价值、成体系的研究,在解决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问题后自然而然地产出作为“伴生物”的论文。

阳坤老师。


传道授业,育人为本

学高为师,教书育人,是对阳老师最为中肯的评价。他曾说,“学生才是我最好的作品”。尽管总是忙碌于项目和会议中,但他始终把“导师”这个身份放在第一位。阳老师总说,“项目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学生,一名老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自己的学生负责”。阳老师指导的每一位博士生都曾有过多次坐在老师办公桌旁一同修改论文的经历,逐字逐句,严谨到乃至标点符号都要仔细琢磨。

阳老师总是将指导学生的科研和学习作为最为重要的事情,时常不顾休息,担心耽误了学生的进度。在出差途中,飞机座位前的“小桌板”和火车的“餐桌”就是老师的“办工桌”,学生们时常在老师出差途中收到老师修改完的论文。毕业季,最紧张的往往不是学生,而是始终在背后默默助力的阳老师。为了学生的毕业答辩,阳老师在凌晨四点才出差归来的情况下,在九点准时出现在了学生的答辩现场。期间极度的疲累让阳老师多次难以睁开双眼,但他却坚持听完了学生的报告,并跟学生一起讨论答辩中的问题。直到傍晚,阳老师都未曾有片刻休息,最终答辩结束,他才拖着疲乏的身躯离开了办公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阳老师用实际行动,得到了所有学生的敬仰与爱戴。正如《诗经》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图5 “老清华人”合照(左)、阳坤老师和他的老师(右)


谦谦君子,亦师亦友

作为一位“老清华人”,除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阳老师也时常会向学生讲述在园子里生活那些有趣的事情。在疫情线上授课期间,阳老师将自己的背景换成亲自拍摄的学堂路照片,以期减缓学生们不能回到学校的焦虑感。阳老师会向他的每一位学生安利清华老字号酸奶及其正确打开方式。园子虽然很大,但师生间的距离其实可以很近。

“学术诚信”是阳老师多年来的坚守,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生活中,阳老师总能保持谦逊的姿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每逢节假日因为急事联系学生时,他总会附上一句“抱歉”;每次拜托学生帮忙,哪怕是随手而为的一件小事他总会说一句“谢谢”;每当学生进度缓慢,停滞不前时,他从来不会先急于指责和“push”,总是先问一句“是有什么困难吗?需要什么帮助吗?”学高为师,立德为首",阳老师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

教师节合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阳老师培养了许多学生。而在阳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也走上了科研的道路。无论是现在阳老师指导的博士生,还是已经毕业多年,现在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科研人员的老师,每次忆及与阳老师相处中经历的点滴,都对阳老师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论是科研还是教育,阳老师多年辛勤的耕耘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散发着阳坤老师的殷切关怀。所有学生都深切的感受到这种关怀并铭感于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许就是对阳坤老师的最好注解。


素材|Water Cycle Lab课题组

供稿|Water Cycle Lab课题组

编辑|邵长坤


上一篇:实践活动·纪实:这样的航天宏图你见过吗?

下一篇:奋进正当时 | 副校长杨斌参加地学系毕业班级党团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