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是用流体力学的方法研究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的大尺度运动规律、变化机理及其相互作用一门学科。本课程内容包括:第一讲引论(3学时)、第二讲无黏浅水理论(12学时)、第三讲摩擦和黏性流(6学时)、第四讲风生洋流的均质模式(9学时)和第五讲层结流体的准地转运动(11学时),还包括期中专题报告(3学时)和期终复习(1学时)。此外,还将安排“大气和海洋环流转盘模拟实验系统”参观的课外教学。本课程的考核类型为考试,成绩由平时作业完成情况(30%)、期中专题报告(30%)和期终笔试(40%)构成。
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是同位素分析化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分支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本学科的一般概念及发展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采用理论讲解、实践演示、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着重分析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不同时空尺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中的应用功效。设立此课程就是要将这一科学前沿及其相关技术介绍给生态学、环境科学、水文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并指导学生对现有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开展评论。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全球尺度上包括在生态、人口、水资源、农业、土地、工业化、资源、能源、气候、经济、健康、自然灾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原因,历史和影响;以及在当前和未来全球变化下采取的减缓和适应策略等。课程将从多个时空尺度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分析全球变化问题和展示相关结论的方法。
当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国际科学界不断深化对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认识,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任务,事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本课程是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内容于一体的全校性选修课程,同时也是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辅修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程。本课程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预估,气候变化对主要行业、领域及区域的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技术选择,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际制度,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伦理等内容。本课...
当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国际科学界不断深化对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认识,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任务,事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本课程是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内容于一体的全校性通识课程。本课程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预估,气候变化对主要行业、领域及区域的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技术选择,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际制度,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伦理等内容。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专题讨论(panel discussion)的教学方...
自B.N. 维尔纳茨基在1934年提出生物地球化学的概念以来,这一学科一直在缓慢发展;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生态环境问题涌现人类社会;在众多的科学探索中,生物地球化学异军突起,以其朴素但深刻的哲学思想,将生态环境迅速推进。生物地球化学对当代生态环境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建立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追索化学元素在时空的迁移转化,从而将生态系统诸要素(气候、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连接成有内部实质性联系的一个整体。当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变动时,整个系统将作出反应。通过预测这些反应(如粮食产量、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对当代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水资源平衡)的认识与解决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贡献。设立此课程(生物地球化学概论和应用)就是要将这一科学前沿介绍给本科生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