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论坛 > 正文
图片新闻
新闻热点

报告题目:大气水循环及其人工影响

报告时间:2020年12月16日(周三)14:20~16:30

报告地点:清华大学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927会议室

主 讲 人:毛节泰 教授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报告时间 2020年12月16日(周三)14:20~16:30 报告地点 清华大学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927会议室
主 讲 人 毛节泰 教授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讲座简介

大气水循环是地球大气系统中最重要的循环之一,它是一种能量的循环,也是一种物质的循环,是地球上清洁水的主要来源。大气水循环因为直接包含了降水过程,因此也是决定各地气候特征的关键因子。从大气水分守恒原理出发可知,某一地区某一时段中的最大可能降水量取决于在这个区域这个时段中出现过的总云水量,称为降水潜力(或云水资源)。它是由大气动力学过程决定的,涉及到很大的能量需求,因此人类一般无力去干涉它。但这些云水是否能成为降水,取决于云中的云微物理过程,即它能否及时把小云滴合并长大为雨滴。这一过程因为不涉及到对能量的需求,因此是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切入点。在人工增雨的作业中,必须了解从气溶胶粒子谱到云滴谱再到雨滴谱之间的变换状态,因此对这些粒子谱垂直分布的探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波长雷达对气溶胶粒子谱廓线的探测方法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主讲人简介

毛节泰,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后在该系任教,长期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包括大气辐射与光学、云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气溶胶,以及全球环境等。2000-2008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委员会主任。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大气光学和云物理学等领域。1970年开始,进行了天空亮度分布的观测工作,也做过一维积云数值模式的开发应用。从1980年以后,研究工作转向大气气溶胶和酸雨问题,其间研制了高分辨率太阳光谱仪用于测量大气痕量气体,并于1988到1989年携该仪器去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O3和NO2柱含量的观测。从1995年以后,研究重点为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以及用MODIS资料反演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并将其应用于中尺度天气过程和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中。近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人工影响天气以及遥感技术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

上一篇:全球变化科学紫荆论坛第352期

下一篇:全球变化科学紫荆论坛第350期